白居易《池上》:一帧藏着童真的夏日池塘小景

jiaofu2025-10-17 11:42:1713

《池上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五言绝句,以白描手法捕捉孩童偷采白莲的瞬间,没有华丽辞藻,却用 “偷采”“不解藏” 的细节,把孩童的天真烂漫写得活灵活现,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趣名篇。

一、原文与基础解读

1. 原文(唐・白居易)

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。不解藏踪迹,浮萍一道开。

2. 核心注释

小娃:天真活泼的孩童,不是特指男孩或女孩,更侧重 “孩童” 的纯真属性。

撑小艇:“撑” 是用竹篙推船前进,“小艇” 指轻便的小船,贴合孩童的力气与池塘场景。

偷采:不是 “偷窃”,而是孩童怕被发现的调皮举动,藏着 “偷偷摸摸的欢喜”,尽显童趣。

不解:不懂得、不知道,不是 “不懂事”,而是孩童未被世俗规则约束的直白,是全诗的 “萌点”。

浮萍一道开:浮萍是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,船划过後,叶片被分开形成一道痕迹,这是暴露孩童行踪的关键细节。

二、译文:把诗变成 “动态小剧场”

一个孩童撑着轻便的小船,偷偷采了几朵白莲,兴冲冲往回赶。他完全不懂要隐藏自己的行踪,小船划过水面,把浮萍冲开一道清晰的痕迹,一路跟着他。

三、诗的妙处:简单字句里的 “童真魔法”

1. “偷” 字传神:把调皮写进骨头里

“偷采” 是全诗的灵魂。这里的 “偷” 没有丝毫贬义,反而像孩童的小秘密:可能是怕大人不让采,可能是享受 “偷偷做事” 的刺激,采完后还带着 “得手” 的窃喜 —— 一个字就把孩童的机灵、调皮刻画得入木三分,比写 “采白莲” 更有画面感。

2. 反差萌:“有心偷采,无心藏踪”

前两句 “撑艇→偷采”,是孩童 “主动谋划” 的小行动;后两句 “不解藏→浮萍开”,是他 “被动暴露” 的小笨拙。这种 “想偷偷做事,却藏不住痕迹” 的反差,像小孩藏糖果却漏出糖纸,让人忍俊不禁,也让孩童的天真显得格外真实。

3. 白描手法:不添一笔,却满是细节

诗人没写池塘的景色(比如荷叶多绿、白莲多白),也没写孩童的外貌(比如穿什么衣服、梳什么发型),只聚焦 “撑船、采莲、藏踪、浮萍开” 四件事。但读者能顺着文字想象:夏日午后的池塘,浮萍漂满水面,一个小小的身影撑着小船钻进去,又带着白花出来,船后还拖着一道 “泄密” 的水痕 —— 留白越多,画面越鲜活。

四、创作背景:晚年白居易的 “童心视角”

这首诗写于白居易 63 岁左右,当时他隐居洛阳,担任闲职,远离了官场的复杂。一天他在池塘边散步,看见山僧下棋、孩童采莲,被孩童的天真打动,随手写下这首诗。对经历过 “贬谪江州”“官场沉浮” 的白居易来说,孩童的 “不懂藏踪迹”,恰是他晚年向往的 “简单”—— 不用伪装、不用算计,喜欢就去做,哪怕留下痕迹也无所谓。诗里藏着的,不只是孩童的可爱,还有诗人对 “纯粹生活” 的羡慕。

五、为什么它能成为 “童年必背诗”?

1. 人人都能懂,人人都爱过

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,都能从诗里找到共鸣:小孩会想起自己 “偷偷做小事” 的经历(比如偷摘果子、偷玩玩具);大人会想起自己的童年,或是看到身边孩童的影子,没有理解门槛,却满是亲切感。

2. 细节太真实,像亲眼看见

“浮萍一道开” 的画面太具体了:谁没在湖边看过船划过的水痕?谁没见过浮萍漂在水面的样子?诗人把最常见的场景,和最天真的孩童结合,让诗不只是 “古诗”,更像一段能触摸的童年记忆。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emubook.com/post/294.html

阅读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