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《古朗月行》:从童稚望月到忧时伤怀的浪漫悲歌

jiaofu2025-10-17 11:33:519

《古朗月行》是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经典五言诗,以 “月” 为线索,从儿童视角的天真想象,到神话仙境的瑰丽描绘,最终落脚于对现实的忧愤,将浪漫主义情怀与深沉的家国关切完美融合,是李白诗歌 “雄奇奔放、清新俊逸” 风格的典型代表。

一、原文与基础解读

1. 原文(唐・李白)

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。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?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。羿昔落九乌,天人清且安。阴精此沦惑,去去不足观。忧来其如何?凄怆摧心肝。

2. 核心注释

乐府古题:“朗月行” 属《杂曲歌辞》,南朝鲍照曾以此题写 “佳人对月弦歌”,李白沿用题目却另辟新境,故称 “古朗月行”。

瑶台: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仙境,《穆天子传》记载西王母居于瑶池,这里借 “瑶台镜” 形容月亮的洁净与神圣。

团团:形容桂树的圆整茂盛,既贴合月中桂树的神话形象,也暗含 “圆满” 的寓意,与后文 “残” 形成对比。

蟾蜍蚀圆影:古代传说月蚀是 “蟾蜍食月” 所致,诗中 “蟾蜍” 暗指当时乱政的权奸(如杨国忠、安禄山之流),“圆影” 代指皎洁的月亮,象征清明的朝政。

羿昔落九乌:“羿” 即后羿,神话中他射落九个太阳(“九乌” 代指太阳),让天地恢复安宁,诗人借此表达对 “救世英雄” 的期盼。

阴精:指月亮,《史记・天官书》称 “月者,天地之阴,金之精也”,这里暗喻被迷惑的朝政。

二、译文:从 “童趣” 到 “悲戚” 的画面转换

小时候不认识月亮,把它称作白玉盘。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,飞悬在青云顶端。月初升时,先看见仙人垂落的双脚,接着又见圆圆的桂树在月中生长。月里白兔捣好仙药,想问它究竟给谁品尝?可蟾蜍啃咬得月亮残缺不全,皎洁的月光一夜之间变得晦暗。从前后羿射落九个太阳,天上人间才恢复清平安宁。如今月亮沉沦迷惑,再也不值得驻足观看。满心忧虑该如何排解?悲伤痛苦直教人肝肠寸断。

三、诗的妙处:三层递进的艺术张力

1. 开篇:童稚视角的 “天真之美”

前四句以儿童的眼睛看月亮,用 “白玉盘”“瑶台镜” 两个鲜活比喻,把月亮的形状、光泽写得具体可感。“呼”“疑” 两个动词尤其传神 ——“呼” 是脱口而出的童真,“疑” 是好奇的揣测,仿佛能看到孩童指着月亮欢呼、歪头思索的模样,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,为全诗奠定浪漫轻快的基调。

2. 中段:神话仙境的 “瑰丽之奇”

接着四句化用月中神话,将 “仙人”“桂树”“白兔” 等经典意象串联:月亮初升时,先见仙人的双脚,再显桂树的圆影,最后浮现捣药的白兔,像一幅慢慢展开的 “月宫仙境图”。诗人还特意加入 “问言与谁餐” 的疑问,既保留了儿童对神话的好奇,又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—— 如此美好的仙境,为何会陷入危机?

3. 结尾:忧时伤怀的 “沉郁之痛”

从 “蟾蜍蚀圆影” 开始,诗的基调急转直下。昔日皎洁的月亮被蟾蜍啃噬,对应现实中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、权奸乱政的黑暗局面;“羿昔落九乌” 的追忆,既是对 “救世英雄” 的渴望,也是对当下 “无英雄挽危局” 的无奈;最后 “忧来其如何?凄怆摧心肝” 直抒胸臆,把对朝政的忧虑、对国家的关切,化作撕心裂肺的悲叹,让全诗的情感达到顶点。

四、深层主旨:借 “月” 讽世的家国情怀

这首诗并非单纯咏月,而是李白借 “月的明晦” 隐喻 “朝政的兴衰”,创作于安史之乱前夕(约天宝末年)。

“白玉盘”“瑶台镜”:象征开元盛世的清明与繁荣,如同月亮初升时的皎洁,是诗人心中对盛唐的美好记忆。

“蟾蜍蚀圆影”:暗指杨贵妃受宠、杨国忠专权、安禄山觊觎政权的混乱现实,“月残” 即 “政乱”。

“羿昔落九乌”:借后羿射日的典故,既感慨现实中缺少平定乱象的英雄,也暗含对唐玄宗 “曾是明君、今却昏聩” 的惋惜 —— 若玄宗能如尧信任后羿般任用贤才,何至于让朝政沦落到 “不足观” 的地步?

诗人通篇不用直白批判,而是以 “月” 为载体,将现实隐于神话、将忧愤藏于抒情,既符合乐府诗 “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” 的传统,又体现了李白 “以浪漫写现实” 的独特风格。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emubook.com/post/290.html

阅读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