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咏鹅》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创作的五言古诗,堪称中国最经典的儿童启蒙诗之一。它以极简的语言、鲜活的画面,将白鹅的形、声、态刻画得活灵活现,既藏着孩童的天真视角,也暗含着诗人对自然生命的喜爱,千年来始终是家喻户晓的佳作。
一、原文与基础解读
1. 原文(唐・骆宾王)
鹅,鹅,鹅,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
2. 核心注释
曲项:弯着脖子,“曲” 字精准勾勒出鹅仰头鸣叫时的优雅姿态,而非 “伸颈”,更显灵动。
歌:不是人类的 “唱歌”,而是模拟鹅 “嘎嘎” 的鸣叫,诗人用 “歌” 赋予其欢快、昂扬的意境。
浮:写出鹅在水面悠然自得的状态,身体轻贴水面,几乎不动,突出 “静” 的美感。
拨:描绘鹅掌划水的动态,既体现动作的力度,又暗示水波荡漾的画面,与 “浮” 形成动静对比。
二、译文:把诗变成 “动态画”
“鹅,鹅,鹅!”白鹅弯着脖子,对着天空欢快地鸣叫。雪白的羽毛轻轻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,红色的脚掌一划一划,拨动着清澈的水波。
三、诗的妙处:简单字句里的 “小心思”
1. 开篇三个 “鹅”:越重复越天真
开头连用三个 “鹅” 字,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孩童看见白鹅时的自然反应 —— 可能是听见鹅叫的惊喜,也可能是指着鹅连呼的兴奋,像口语般直白,却把 “初见白鹅” 的欢喜感直接传递给读者,瞬间拉近距离。
2. 动静结合:一只 “会动的白鹅”
诗里藏着 “静” 与 “动” 的巧妙搭配:
静态:“白毛浮绿水”,雪白的羽毛、碧绿的水面,色彩鲜明且画面稳定,像一幅静止的水彩画;
动态:“曲项向天歌” 的鸣叫、“红掌拨清波” 的划水,让白鹅从 “画里” 活了过来,既有声音又有动作,立体又生动。
3. 色彩对比:一眼记住的 “撞色美”
诗人特意选了最鲜明的色彩组合:
白(羽毛)与绿(水)对比,干净又清新,像夏日里的一抹清凉;
红(掌)与清(波)映衬,明亮又活泼,让 “水下的动作” 也能被清晰感知。
简单的三色(白、绿、红),却画出了最有冲击力的画面,连孩子都能一眼记住。
四、背后的故事:七岁神童的创作灵感
相传骆宾王小时候住在浙江义乌的村子里,家外有一口 “骆家塘”。春天时,塘边柳丝飘拂,白鹅成群浮游。一天,家中来了客人,见他聪敏,便指着塘里的白鹅让他作诗。骆宾王略一思索,就脱口而出这首《咏鹅》,客人惊叹不已,“神童” 的名声也从此传开。
这个故事不仅让诗更有温度,也解释了诗的 “天真感”—— 正是七岁孩子的视角,才能忽略复杂的道理,只聚焦白鹅最可爱的模样:叫得欢、长得美、游得自在,没有多余修饰,却最贴近自然本真。
五、为什么它能流传千年?
1. 简单却 “不简单”
全诗只有 20 个字,用词都是孩子能懂的口语(鹅、弯脖子、白毛、绿水),但每一个字都经过推敲:“曲” 比 “伸” 更准,“浮” 比 “漂” 更柔,“拨” 比 “划” 更生动,看似简单,实则精准。
2. 人人都能 “看见”
不管是住在农村见过白鹅的人,还是只在图画里看过的孩子,读这首诗时,都能立刻想象出 “白鹅嬉水” 的画面 —— 没有复杂典故,没有抽象意境,只用最直白的描写,让所有人都能共情。
3. 藏着 “小志向”
看似写鹅,其实也藏着诗人的小小心思:“向天歌” 不只是鸣叫,更像白鹅对着蓝天 “高歌”,带着一种不怯场、昂扬的劲儿,仿佛在表达 “向往蓝天” 的小志向。这种 “借鹅写志” 的巧思,让诗不只是 “咏鹅”,更多了一层积极向上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