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《风》:李峤笔下 “无形却有形” 的自然之力

jiaofu2025-10-17 11:32:5010

唐代诗人李峤的《风》是一首极精炼的咏物绝句,全诗无一个 “风” 字,却用四组动态画面,把风的温柔与刚猛写得活灵活现,是小学必背古诗中 “以物咏形” 的经典范例。

一、原文与基础解读

1. 原文(唐・李峤)

解落三秋叶,能开二月花。过江千尺浪,入竹万竿斜。

2. 关键注释

解落:“解” 是 “能够”,这里指风 “吹落” 树叶,带着自然的主动性。

三秋:不是 “三个秋天”,而是 “深秋”(农历九月),此时树叶枯黄,最易被风吹落。

二月花:早春二月开放的花(如迎春花、桃花),风是催开花朵的 “使者”。

千尺浪 / 万竿斜:均为夸张手法,“千尺” 突出江风的狂暴,“万竿” 展现竹林被风吹拂的整体动态,并非实指数量。

二、译文:把诗变成 “动态画面”

风能吹落深秋的枯黄树叶,也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。它掠过江面时,掀起高达千尺的巨浪,钻进竹林时,让万竿翠竹都向一侧倾斜。

三、诗的妙处:简单字句里的 “小心思”

1. 不写 “风” 字,却处处是 “风”

全诗没有直接说 “风是什么样的”,而是通过四件 “风做的事” 来侧面表现:

秋天 “落叶”,是风的 “减法”;春天 “开花”,是风的 “加法”;

江面 “起浪”,是风的 “刚”;竹林 “倾斜”,是风的 “柔”。

这种 “借物写形” 的手法,让看不见的风变得可感、可触。

2. 对比与夸张:让风有 “性格”

季节对比:前两句用 “秋(萧瑟)” 和 “春(生机)”,写出风既能带来凋零,也能催生希望,像个有两面性的 “自然精灵”。

场景夸张:后两句 “千尺”“万竿” 看似夸张,却精准放大了风的力量 —— 江面的浪、竹林的斜,本是常见景象,用大数量词一修饰,立刻有了视觉冲击力,让人想起 “狂风过江”“风穿竹林” 的壮观画面。

3. 暗藏 “自然规律”

诗人不只是写风,还藏着对自然的观察:风是四季变化的 “推手”,吹落秋叶为树木过冬做准备,吹开花朵为春天传递信号;它也是不同场景的 “调味剂”,江面因它有了波澜,竹林因它有了动感,暗含 “万物因风而有生机” 的朴素哲理。

四、作者与创作背景

李峤是初唐重要诗人,与杜审言等人并称 “文章四友”,特别擅长写 “咏物诗”(以描写事物为主题的诗)。这首《风》可能是他的 “应制之作”(为宫廷或场合创作的诗),但没有堆砌华丽辞藻,反而用最直白的语言捕捉风的本质 —— 这也是它能流传千年的原因: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,读一遍就能想象出画面,感受到自然的神奇。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emubook.com/post/289.html

阅读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