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课本网
登录
网站目录
2018中国电影资料馆MFA考研,备考经验与行业展望,2018中国电影资料馆MFA考研,备考经验与行业前景解析

2018中国电影资料馆MFA考研,备考经验与行业展望,2018中国电影资料馆MFA考研,备考经验与行业前景解析

网友评分:还没有人打分
  • 书籍介绍
2018年中国电影资料馆MFA考研备考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,建议考生系统学习中外电影史、电影理论及产业动态,同时通过拉片训练、学术论文写作提升专业素养,行业展望方面,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扩容与政策扶持,学术型人才需求增长,未来电影研究将更聚焦本土化叙事、技术革新(如VR/虚拟制片)与跨学科融合,备考者需关注行业前沿,培养批判思维与产业视角,以应对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双重挑战。(约150字)

中国电影资料馆MFA项目特色

中国电影资料馆(China Film Archive)是国家级的电影文献收藏与研究机构,其MFA项目以培养“学者型创作者”为目标,课程体系涵盖三大方向:

  1. 理论研究:包括中外电影史、电影美学、批评方法论等;
  2. 实践创作:涉及剧本写作、导演艺术、短片拍摄等;
  3. 行业前沿:结合电影节策展、数字修复技术等新兴领域。

2018年的招生考试分为初试(笔试)和复试(面试+作品评审)两阶段,初试侧重专业基础与外语能力,复试则聚焦考生的创作潜力与学术思维,由于每年录取名额仅30人左右,竞争激烈程度堪比顶级艺术院校。


2018年考研形势与考情解析

受国内电影市场扩容与专业硕士认可度提升的影响,2018年报考人数较往年增长约15%,考生群体呈现多元化:既有应届本科生,也有从业多年的编剧、剪辑师等业内人士。

初试科目与命题趋势

科目 考察重点
政治理论 国家文艺政策、文化产业发展动态
英语二 学术英语阅读与翻译(部分涉及电影术语)
艺术基础理论 中外电影史脉络、经典理论(如作者论、类型论)
电影创作与分析 剧本大纲写作(如2018年考题“地铁站偶遇”)、影片评析(侧重艺术电影)

复试核心环节

  • 作品集评审:提交个人创作(剧本/短片/学术论文),需体现独特视角;
  • 专业面试:考官常围绕“研究计划”提问(如“如何理解新主流电影?”);
  • 即兴考核:现场分析电影片段或模拟剧本创作。

高效备考策略:从理论到实践

构建系统知识框架

  • 必读教材
    • 《电影艺术:形式与风格》(大卫·波德维尔)——掌握视听语言分析工具;
    • 《中国电影文化史》(李道新)——梳理本土电影发展逻辑;
    • 《故事》(罗伯特·麦基)——提升剧本叙事技巧。
  • 学术延伸:关注《当代电影》期刊,重点研究“电影工业美学”等前沿议题。

强化创作输出能力

  • 剧本训练:每周完成1个微剧本(3000字内),注意冲突设计与人物弧光;
  • 影评写作:对比分析经典影片(如《小城之春》与《花样年华》的东方美学表达)。

复试突围关键

  • 作品集打磨:若提交短片,需附创作阐述(主题、技术实现、创新点);
  • 模拟面试:预设问题库(如“你如何看待电影资料馆的学术传统?”)。

MFA学位的职业赋能

毕业生职业路径呈现“四维发展”特征:

  1. 学术研究:进入高校或参与国家级课题(如“中国电影人口述史”项目); 创作**:近年毕业生作品屡获FIRST青年影展、平遥电影节奖项;
  2. 文化策展:任职于北京国际电影节、中国电影博物馆等机构;
  3. 产业管理:在爱奇艺、腾讯影业等平台担任内容策划。

在光影交汇处扎根生长

2018年的考场上,既有对巴赞现实主义理论的思辨,也有对《我不是药神》社会意义的探讨,这场考试不仅是知识的较量,更是电影观的碰撞,正如资料馆导师所言:“我们要培养的是‘拿笔能写、扛机能拍、坐下能谈’的复合型人才。”对于真正的追梦者而言,MFA既是起点,也是通往更广阔光影世界的通行证。

(注:本文部分数据引自《2018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年度报告》,备考建议综合多位录取者经验。)